“人间佛教视域中的佛教典籍数字化”——2023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专家学者观点摘编

日期:01-26  点击:51  属于:佛教新闻

“人间佛教视域中的佛教典籍数字化”——2023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专家学者观点摘编

中国佛教协会  2023-12-29 发表于北京


        2023年12月26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承办,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协办的2023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佛学院法源寺校区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人间佛教视域中的佛教典籍数字化”,旨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佛教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如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凤凰华人佛教十愿数据库、浙江省佛教协会、杭州市佛教协会、浙江佛学院(总部)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佛教界法师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和法师围绕会议主题作了论文发表。本文特编发与会学者和法师发言观点摘要,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钟周副教授作了题为《作为教学方法的数字人文探索》的发言,她指出,数字人文由人文学科与信息、数据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交融而成,是文理会通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融通传统人文与前沿科技的方法论,是由媒介变革引发的人文学科、学者与学习的范式转型。数字人文与数字教学法的趋同融合,将创造更具互动性、协作性、响应性和具身性的学习体验,提升数字人文素养。数字人文教学以对话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核心,对话式数字人文教学以互动和沟通教学策略为基础,强调师生、人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促进深入理解和知识的共同构建;启发式数字人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探索能力,通过问题、挑战、探索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她还以《高僧传》为例,展示了以数字人文为基础的数据提取、存储、分析及可视化研究探索。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范晶晶副教授作了题为《巴利佛典汉译与南传佛教的研究》的发言,她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与泰国法胜大学“北大—法胜巴利佛典汉译项目”的运行进程和该项目巴利佛典汉译、出版流程,并以巴利语《本生经》为例,分享了巴利佛典翻译、研究对佛教思想建设的重要意义。她指出,从2009年开始,北京大学与泰国法胜大学合作启动北大-法胜巴利佛典汉译项目,这是我国对巴利语系佛典的首次系统汉译,北大和泰方合办了“写本与佛教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泰国建立了教学译经基地“法胜-北大巴利三藏译经中心”,翻译出版了《长部》(2012)和《中部》(2021),数十位本科生、研究生先后参与翻译工作,撰写相关研究论文,项目培养了中国的巴利语研究力量,推进了巴利语系佛教的研究。目前,该项目已启动巴利语《小部·本生经》的翻译工作。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李学竹研究员作了题为《加强梵文佛典数据库建设,促进佛教教义研究》的发言,他介绍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系统运行和梵文贝叶经搜集、研究、出版情况。他倡议以《西藏自治区梵文文本系列丛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系列丛书》等出版物为基础,扫描录入国内外已出版的梵文佛典,创建提供多样检索功能的梵文佛典数据库,建立汉梵佛典对照目录,并引入藏文和巴利文佛典目录,提供经典版本、注释、翻译等方面核心信息。他指出,梵文佛典数据库建设和建立汉梵佛典目录对照,有助于整合梵文佛典文献,为研究者提供可查询和下载的便捷平台,为佛教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推进梵文佛典数据库建设,加强梵文佛典、梵汉文献比较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佛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也是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为佛教思想建设提供连绵不断的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范文丽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从在线阅览到在线编纂——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数据库建设路径探讨》的发言,她介绍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佛教协会受周恩来总理委托编修《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中英文手稿的最新审订、数据化和出版情况。她倡议,应以上世纪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项目中英文手稿数据和最新出版的十册本《中国佛教》(中英文卷)成果为基础,修订一部不断更新的在线《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搭建一个中国佛教专业术语语料库和一个中国佛教知识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数据库,为世界提供一套系统化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数据库。她指出,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数据库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发扬中国佛教文化国际传播的优良传统,提高中国在佛教叙事方面的话语权,推动佛教文化的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范。      


        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主任叶少勇副教授作了题为《对现代佛典汉译的思考》的发言,他介绍了电子词典平台——“梵佛词典”的建设经验,分享了对现代佛典汉译和佛典数字化的最新思考。他指出,佛典原本往往在流派、时间、原语、译语四个维度纠缠,具有动态的复杂性。现代佛典翻译,必须把翻译对象的不同原语传本,各种现代语言译本、注释本、研究资料搜罗齐备,清晰、透彻地理解文本,尽力把译本准确、流畅地用汉语表达,添加详细的注释,列出参考书目。理想的佛典翻译是掌握了翻译对象的复杂性,产出包含多种元素、多层次信息的译本,尽量进行研究式翻译,建构通途,最大程度地减少翻译中的信息损失。佛典在传统纸媒上呈现的是平面信息,电子文本则可以持续迭代,保留更为丰富多元化的信息,因此电子形式是藏经最理想的形态。“盛世修藏”,他倡议,应当逐步摆脱纸本思维,拥抱数字化,编修一部普遍联系的多语电子大藏经。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杨浩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数字人文与佛教典籍数字化》的发言,他介绍了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数字化平台和他自身在佛教全文、目录数据库建设上的探索经验。2022 年,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下设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智能”专业委员会组织牵头,致力于古籍资源的智能开发与利用,后以“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为研发基地,将中心在古籍智能信息处理的技术积累转化为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建立了“经籍指掌——中国历代典籍目录分析系统”、《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系统、文献溯源分析平台等多个研究平台,其中与佛教数字化相关的是识典古籍阅读平台和全流程的古籍智能整理平台。他认为,人工智能、数字人文技术在佛典的数字化及其未来利用、研究上大有可为,应加快佛典数据库、数字化方面的建设进程,以进一步适应新的数字人文时代。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天圣山佛教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定源法师作了题为《佛典数字化校勘的理路、方法和意义》的发言,他以天圣山佛教文化研究院“佛典数字化整理文库”为例,系统说明了汉文佛典数字化的发展阶段与汉文佛典数字化校勘的基本理路、指导原则、工作流程、示范体例。他指出,佛典校勘是佛教文化传承、佛教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传统佛典校勘基本以个人作业为主,局限性大。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佛典校勘提供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方法和思路。汉文佛典通过数字化校勘,不仅可提供保存、传播、阅读与研究上的便利,还可以形成有效的学术积累,节省人力物力,校勘成果可以进行多元转化,根据不同需求输出不同形式的成果。汉文佛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可以形成通力合作,分层进行,各尽其才,有效提高汉文佛典数字化校勘的质量和数量,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北京如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贤度法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佛典数字化》的发言。北京如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是2019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已研发完成“如是古籍数字化平台”“如是古籍OCR加工平台”等古籍数字化工作平台,开展了《径山藏》《乾隆藏》等古籍数字化项目,完成了《切分校对体例》《聚类校对体例》等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规范,为古籍数字化各环节提供了示范方法的指导。贤度法师以《径山藏》数字化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与人协作的数字化业务流程,展示了机器自动切分、人工切分校对、机器自动识别、人工文字校对四个核心步骤,及每个步骤相关的技术、体例等。他对古籍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文字认同、缺字和异体字等难点问题,提出了文字认同原则,以及基于聚类校对和轻造字的解决之道,并对《径山藏》数字化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凤凰华人佛教十愿数据库项目专家吕勇作了题为《从艰辛走向光明——十愿佛教资源库及佛典电子化项目的创建及反思》的发言,他指出,十愿资源库是李家振先生创立的专业加工佛教电子资源的机构,资源库从清理佛教资源的“家底”入手,进行佛教文献资源及佛教艺术资源的电子化工作,服务于佛教界、学术界佛典电子化工程。资源库一直尽力抢救、收集、整理现存的佛教资源,用数字化多媒体的形式加以保存,逐步摸索建立了集信息采集、加工、整理、输出于一体的佛教资源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具有极高学术价值、拥有较大信息量的佛教资源库。资源库还参与了《赵城金藏》电子化校勘工程,为佛典电子化工作提供一个参考实例。      


        清华大学哲学系周邦威博士做了《佛教研究的数字人文方法论回顾》的发言,他以2019年德古意特出版社( Walter de Gruyter Gmbh H) 出版的《数字人文与佛教》(Digital Humanities and Buddhism)一书为基础,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佛教研究前沿中的数字人文方法。他指出,《数字人文与佛教》内容涉及“语言学研究”“民族志研究”“数字化储存”“空间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意识和汉传、藏传、南传佛教传统的数字人文研究。就目前研究实例来看,佛教数字人文方法与历史学(包括思想史)研究紧密关联,并在自动化功能与历史数据提炼能力两个方面有卓越表现。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重点是“跨文本”与“跨时间”的比较,区别于单文本的“常识性远读”,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在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帮助下,历史学中的“中、长时段”可以被可视化;历史材料中的语料信息与空间信息亦获得结构化的表征。


文:能仁  

图:陈长松   





关于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最新消息扫一扫,关注我们最新消息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联系人:清茶居士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

底部导航
“我国宗教中国化——中华佛教大型公益项目”组委会
中华佛教网大型公益项目组委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友点软件